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申论指导

2015广州市公务员考试申论真题解析

发布:2015-05-12 00:00:00    来源:广东公务员考试网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从社会治理的高度审视邻避困境
  社会发展要激发力量,离不开社会治理方式的创新;社会方式的不断创新,更有赖于民众信任的支撑。邻避困境让我们看到了社会管理技术的更新,却看不到社会管理中的公众参与。让我们看到社会发展给城市带来的硬件更新,却看不到社会发展应该有的权益保障。这些社会治理普遍存在的困境在邻避困境中更是凸显的淋漓尽致。
  党中央从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对社会治理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论述,是对当前社会问题的重视,更是一种警示,警示我们必须要重视改革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毫无疑问,也要重视邻避困境中映射出的种种矛盾。
  这是一场公众参与意识提升和政府决策不透明的矛盾
  目前,民众在邻避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估方面的参与缺失,民众并不能感受到政府对涉及到他们根本利益的邻避设施存在任何的透明意识。许多邻避设施的建设项目公布之前,大家并不知晓具体的细节和内容,突然的公示让群众难以接受。就算是政府做出合理的解释和论证,群群众对此还是不信任,这种不信任不仅会阻碍项目的实施,甚至会引发邻避困境中最极端的冲突事件。只有在公众相信邻避项目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或者这种影响在技术的可控范围之内时,才会真心地接受邻避项目。现实中大多数邻避项目的环境评估要么抵制公众的参与,要么就是一种虚假评估。所以这种不参与,不透明,自然会引发不信任,这种不信任自然会引发邻避困境。
  邻避困境背后凸显的是依法决策机制不完善的矛盾。我们并没有把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没有确保决策制度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我国的邻避设施在选址过程中仍然许多都遵循“‘决定- 宣布- 辩护’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初期依靠专家封闭决策,很少与公民进行互动。当宣布这种决策时,如果这种决策受到居民的质疑,政府则会聚焦于决策的论证和辩护,要么召开会议,要么在官网上不段的发布证据,而邻避冲突更多表现为一种情绪性反映,当然,他们的情绪不仅仅是因为他们不能接受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决策上的失语,也不仅仅是想表达自己对这种无力状态的不满, 更多的是的邻避设施触动了自己的根本利益。
  这是一场民众维权能力提升和利益把握不平衡的矛盾
  列宁曾经说过:“利益触动每个人的神经”,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普遍对于化工垃圾极为警觉和反感,因为这些设施关乎每个人的呼吸和饮水,关乎每个人的健康和前途,关于每个人的心理和财产,触及利益的时候,出于人的本能会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诉求。在诉求没有充分的满足,甚至根本就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会选择抗议,最终出现邻避型事件,引发邻避困境。
  那么我国的城市发展过程中,能否像台湾的大型现代垃圾焚烧厂,免费或低价供周边居民使用,附近居民还享受减税等补偿?能否像定美国那样,有环保风险的项目必须预留充足的基金,用于对可能发生的环保事故的赔偿,能够让居民感到在经济方面获得了补偿?能否让每个利益受到威胁的民众,从这样的生活的大变动中感受到政府给出的诚意和关怀。这就需要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需要政府引导人们理性表达诉求,理性参与公众讨论。
  这是一场舆论推动升级和前期引导不重视的矛盾
  在PX化工项目和核工业集团公司的核燃料产业园区建设项目中,我们同时看到了网络媒体,尤其是微博、社交网站等新媒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互联网科技迅速发展和普及的必然结果。媒体不断的介入到社会事件中,有时候可以正面引导舆论,但更多是互联网使用中是一种看客心态,不断在网络中煽动个造势,让局面越来越容易偏离可控的轨道。加之社会大众普遍存在跟风的心态,邻避困境成为必然。
  当这种局面出现了,政府除了要立即站出来解释和说明,更应该反思项目公示之前我们的工作到位了吗?仅仅是邀请2名村民代表参加考察,仅仅在环评网站上刊登环评公告,恐怕并不能让每个人都知晓项目的实质内容和意义,更不能获得百姓的支持。就算的有的公共设施是利大于弊,是生活必需,也会在这种缺乏正确舆论导向中被越来越多的人反感和不信任。政府不仅要评估项目的可行性,评估选址的科学性,更应该评估群众的反映和接受程度。
  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在破解邻避困境的关键时期,最大程度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引导全体人民理性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大程度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就能激发社会整体的创造力,就能有众志成城的民意支撑,就能始终有破浪前行的不竭动力。

点击分享此信息: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2 http://www.gdgw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6053291号-9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