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半月谈》第16期
广东公务员考试网(www.gdgwyw.org)将持续更新《半月谈》评论,供应试者备战沙场,同时考生也可结合《广东公务员考试综合教材》进行复习。为方便查看内容,可将本站添加收藏。本题主题:
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须炙不可忘却的根本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这是我们须臾不可忽略的危险如何去培固根本,抵御危险?如何把干部下基层的传统激活创新,把下基层的路子走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广?
日前在重庆采访,记者结识了一位亲历“三进三同”的市委干部攀谈起这段实践,他的感受丰富真切,在偏远贫困的巫溪县,有“乐和家园”,有“文化民生”……话题如泉涌而来,还热心提供新闻线索,邀请记者深入采访从他深深的关切牵挂中,我读出了一个“新巫溪人”的责任和情怀,也读出了重庆“三进三同”活动中蕴藏的一些深意和启示
没有发展理念的转换,就难有深入基层的动力。毋庸讳言,这些年来,经济建设上去了,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不少地方的干群关系却疏远了,矛盾冲突却增多了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一些官员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目中有数,胸中无人,在GDP第一的发展主义导向中,“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下去不下去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于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更多地看到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改革初期那种热气腾腾、风生水起的群众性创造很难再现我们在官员交往中更多地看到“傍富商”成了时尚,当年那种访贫问苦“结穷亲”的情景不复多见,我们在区域发展中更多地看到做大城市的澎湃激情而少有复兴乡村的扎实功夫 一些干部下乡了,讲起话来也常常是一口的“洋腔洋调”,不会讲百姓的方言土语,不会拉百姓的生活家常,这样,如何摸得到群众的脉搏,贴得近群众的心窝,学得到群众的智慧?总以为自己有了“硕士”“博士”的文凭,有了“去过许多国家”的经历,对世情、国情可能知之甚丰,但是,对乡情、民情又吃透几分?有作家讲,在世风浮躁的当下,要学会用皮肤去感受生活?对官员言,更要学会用心灵去体验民生群众中产生着日益丰富的新的需求和新的期待,需要我们去倾听、去满足,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开发
重庆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转型,对于“三进三同”是一个倒逼.也是一个动力。
没有执政伦理的建设.就难有深入基层的自觉。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政府利益意识的凸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日见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日见增多的利益冲突。无疑,在企业改制的进程中,在“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引发的征地拆迁冲突中,付出最大成本、承受最深阵痛的,是普通民众。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利益倾斜的政府作为,正悄悄地侵蚀着民生关怀的执政文化,疏离着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一些基层官员“雷人”语言层出不穷,竞成官场一大景观:“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一个群众就打我电话?”“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权力傲慢已到如此地步,何谈对百姓的鱼水之情和敬畏之心?
德性重于才干.良知先于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还得从根上问起,扎根、深根,首先还是寻根。我们共产党人、各级干部的思想深处,永远不可颠倒:是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人民创造着发展的奇迹,是人民哺育着我们的成长。永远不可忘却:只有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有蓬蓬勃勃的生机,才有无限光明的前景。脱离人民,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伤害人民,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每年都要多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这就叫‘积德’。”重庆市委领导提倡的“积德”观,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执政伦理。 .
没有干部制度的跟进,就难有深入基层的长效。重庆市率先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一开始就在“红头文件”的规范下进入常态化轨道:全市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在试用期内用一个月时间,参加“三进三同”。且每年定期回访一到两次。最为关键的是,市委将“三进三同”效果作为任用干部的考核指标。多年习惯的单一对上负责的工作思维开始转换,多年倡导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加快进程。什么叫政缋?什么叫优秀?下基层的干部解读得更为真切,体会得分外深刻。我们过去也讲充分尊重民意,也讲扩大公众参与,但是,群众不了解你,不相信你,不亲近你,何来真实的民意?何来有效的参与?当然,防范、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的治本之道,还在于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只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从现实出发,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干部制度的跟进,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方法,推动机关干部走下高楼,接上地气,从与群众同甘共苦中触及灵魂、锤炼党性,去培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建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文化,同是执政之要,也是当务之急。
人民群众是深厚的土地,共产党人就是生长的大树。把根留住,把根扎深,才能风摧不倒,雷也难轰。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1年《半月谈》第15期
把根扎深
翻开报章,重庆的“三进三同”全面推进,湖北的“三万活动”进村八户,云南的“新农村指导员”实事实干……一时间,干部下基层热浪阵阵,扑面而来。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这是我们须炙不可忘却的根本 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本本主义.这是我们须臾不可忽略的危险如何去培固根本,抵御危险?如何把干部下基层的传统激活创新,把下基层的路子走得更加坚实更加宽广?
日前在重庆采访,记者结识了一位亲历“三进三同”的市委干部攀谈起这段实践,他的感受丰富真切,在偏远贫困的巫溪县,有“乐和家园”,有“文化民生”……话题如泉涌而来,还热心提供新闻线索,邀请记者深入采访从他深深的关切牵挂中,我读出了一个“新巫溪人”的责任和情怀,也读出了重庆“三进三同”活动中蕴藏的一些深意和启示
没有发展理念的转换,就难有深入基层的动力。毋庸讳言,这些年来,经济建设上去了,生活水平提升了,但是,不少地方的干群关系却疏远了,矛盾冲突却增多了为什么?其中一个重要的缘由是一些官员的发展理念出了问题:目中有数,胸中无人,在GDP第一的发展主义导向中,“只要把经济搞上去,下去不下去也就没有多大意义了”
于是,我们在市场经济中更多地看到政府的创造、资本的创造.改革初期那种热气腾腾、风生水起的群众性创造很难再现我们在官员交往中更多地看到“傍富商”成了时尚,当年那种访贫问苦“结穷亲”的情景不复多见,我们在区域发展中更多地看到做大城市的澎湃激情而少有复兴乡村的扎实功夫 一些干部下乡了,讲起话来也常常是一口的“洋腔洋调”,不会讲百姓的方言土语,不会拉百姓的生活家常,这样,如何摸得到群众的脉搏,贴得近群众的心窝,学得到群众的智慧?总以为自己有了“硕士”“博士”的文凭,有了“去过许多国家”的经历,对世情、国情可能知之甚丰,但是,对乡情、民情又吃透几分?有作家讲,在世风浮躁的当下,要学会用皮肤去感受生活?对官员言,更要学会用心灵去体验民生群众中产生着日益丰富的新的需求和新的期待,需要我们去倾听、去满足,群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发展进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我们去呵护、去开发
重庆坚持“民生导向”的发展转型,对于“三进三同”是一个倒逼.也是一个动力。
没有执政伦理的建设.就难有深入基层的自觉。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政府利益意识的凸显,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处理日见复杂的利益关系和日见增多的利益冲突。无疑,在企业改制的进程中,在“中国制造”的崛起中,在工业化、城市化高速推进引发的征地拆迁冲突中,付出最大成本、承受最深阵痛的,是普通民众。一些地方与民争利、利益倾斜的政府作为,正悄悄地侵蚀着民生关怀的执政文化,疏离着亲密无间的干群关系。一些基层官员“雷人”语言层出不穷,竞成官场一大景观:“局长很不值钱是不是……你随便的一个群众就打我电话?”“领导就得骑马坐轿,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脸”……权力傲慢已到如此地步,何谈对百姓的鱼水之情和敬畏之心?
德性重于才干.良知先于发展。“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还得从根上问起,扎根、深根,首先还是寻根。我们共产党人、各级干部的思想深处,永远不可颠倒:是人民推动着历史的前进,是人民创造着发展的奇迹,是人民哺育着我们的成长。永远不可忘却:只有在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中,才有生生不息的力量,才有蓬蓬勃勃的生机,才有无限光明的前景。脱离人民,我们就什么都不是;伤害人民,我们就什么都没有。“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每年都要多干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不断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这就叫‘积德’。”重庆市委领导提倡的“积德”观,就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执政伦理。 .
没有干部制度的跟进,就难有深入基层的长效。重庆市率先开展的“三进三同”活动,一开始就在“红头文件”的规范下进入常态化轨道:全市机关干部每年一周、新提任领导干部和新招录公务员在试用期内用一个月时间,参加“三进三同”。且每年定期回访一到两次。最为关键的是,市委将“三进三同”效果作为任用干部的考核指标。多年习惯的单一对上负责的工作思维开始转换,多年倡导的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建设加快进程。什么叫政缋?什么叫优秀?下基层的干部解读得更为真切,体会得分外深刻。我们过去也讲充分尊重民意,也讲扩大公众参与,但是,群众不了解你,不相信你,不亲近你,何来真实的民意?何来有效的参与?当然,防范、化解脱离群众的危险的治本之道,还在于切实保障公民权利,推进社会治理变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只是,我们也应清醒认识,从现实出发,以政治动员的方式、干部制度的跟进,探索新型社会管理方法,推动机关干部走下高楼,接上地气,从与群众同甘共苦中触及灵魂、锤炼党性,去培育“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伦理,建设“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治文化,同是执政之要,也是当务之急。
人民群众是深厚的土地,共产党人就是生长的大树。把根留住,把根扎深,才能风摧不倒,雷也难轰。
阅读了本文的人还阅读了
2011年《半月谈》第15期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